古代人养猫到底有多复杂

🐈

      现在很多养猫的尊称自己的猫咪为“猫主子”,自嘲自己是个“铲屎官”。可铲屎官知道吗,中国将猫作为宠物驯养明确的历史至少已有两千多年了,从西汉时期就有历史文献记载家猫了。因此有猫奴属性不能怪自己,谁叫老祖宗也喜欢养猫呢?这个黑锅应该推给老祖宗来背。

      因为老鼠会偷东西吃,会咬坏人们珍藏的书籍物品等,身上还携带大量的细菌病毒,因此被列为四害之一,还是首位。后来人们发现猫会抓老鼠,养一只猫可以大大缓解家中老鼠肆意妄为的猖獗行径,保护好自己的财产,因此就开始驯化野猫成为家猫养育。

🐈
养猫演变史

      最开始由于人们劳动生产力有限,生活水平并不高,还挣扎在温饱线上,并没有闲工夫思考精神上的享受。对于普通人家来说,一点粮食都是很重要的,很有可能就是一家几口的救命粮,因此那是一点都不能承受损失。

      后来人们发现老鼠有天敌,那就是——猫。最开始都是野猫,直到人们发现猫咪的天赋才干,决定将野猫驯养成家猫,同吃同住,作为家庭的一份子为这个家分忧,老鼠猖獗的时候那是立下了汗马功劳。

      由于老鼠繁殖能力极为强悍,常常不能灭其根源,导致鼠患那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因此猫咪非但没有被遗弃反而长久地在人们家中扎根了下来,成为家庭里不可或缺的一员,北魏时期的北方就很流行养猫。

      积年累月下来猫咪那是越来越可爱,加之性格温顺喜人,于是唐朝时候妃嫔广泛将猫咪作为爱宠养育。宋朝时期,猫咪地位越来越高,上到达官贵人,下到黎民百姓都喜欢养猫。在这个时候,猫咪不能说“买”这么掉身价的事儿了,改叫“聘”,要下聘礼的,还得写纳猫契。

🐈

      不仅如此,在宋朝想领养别人家的小猫咪那得“下聘礼”,给予主人家糖、盐、茶叶等。如果你瞧中了路边流浪猫的孩子,也不能一把抄起来就跑,偷人家孩子,要跟猫妈妈有商有量的。要把聘礼给猫妈妈,通常来讲就是鱼。这一步叫“聘猫”,黄庭坚写了一首诗,叫做《乞猫》:“闻道狸奴将数子,买鱼穿柳聘衔蝉。”“衔蝉”就是宋朝对猫咪的美称,意思是白毛黑嘴的猫,看样子好像衔了一只蝉。这种猫可是不凡,相传后唐有一公主也养了两只猫,其中一只就是“衔蝉”。

🐈

      如果你瞧上的小猫既没有主人,也没找到猫妈妈,那这聘礼可不可以不给?不可以。怎么能做如此有辱斯文的事儿呢?这种事情和古代贪图女子的嫁妆一样令人不齿,那是要戳脊梁骨的呀。既无主又无猫妈妈的小猫聘礼得给它自己,给它一串小鱼,好叫小猫心甘情愿跟你回家。

      你以为聘回来就完事儿了吗?咋,你还敢磋磨一只小猫?聘回来的小猫你也不能虐待它,要像家人一样好吃好喝地招待它。“惭愧家贫策勋薄,寒无毡坐食无鱼。”大诗人陆游就聘回来了一只小猫,有了这只小猫就没有老鼠咬他的书了,但因为自己的生活很贫苦,没办法给这只聘回来的小猫好的生活待遇,因此他的内心十分愧疚。本着有啥给啥的心情,他写了一首《赠猫》给小猫。

🐈

      一代权相蔡京也养了一只猫,这位的事儿更是夸张。蔡京也养了一只小猫,他很是喜爱。大家都知道,猫咪那是永远向往流浪的生活,于是有一天偷偷溜出府,嘿,它离家出走了。这一走不要紧,把蔡京急得不行,派了官兵去找他离家出走的小猫。

      你以为这就到顶儿了,那你就小瞧古代的猫奴了。明代有个皇帝叫宣德皇帝,他特别喜欢猫,还没当上皇帝的时候就喜欢得不得了,养了很多猫,各式各样的,他就天天瞧着,还画了不少狸奴的画,他对猫的习性很熟悉,很多都是传世之作。

🐈

      明朝爱猫在嘉靖皇帝时期达到了一个顶峰。嘉靖喜欢猫到什么程度,他当上了皇帝之后特意建了个“猫儿房”,不仅有专人悉心伺候,甚至有的猫还有爵位,你能想猫当官吗?嘉靖一高兴的时候哐哐赏赐这些御猫,这些猫享受到了和皇亲国戚一样的帝皇恩宠和御赐之物,甚至不得圣心的朝臣待遇都未必有它们好。

      甚至嘉靖有时候都抱着他心爱的小猫睡午觉,这只狮子猫年纪渐老,死去的时候还特意围着嘉靖绕了好几圈随后就失踪了,等再找到之时已然死去了,一时之间嘉靖伤心不已,感念爱宠对主人的一片赤诚之心,特意为此猫立了墓碑,就葬在万寿山上。他养的第二只猫更是为其打造了纯金棺材,奢豪得令人咋舌。

      这些御猫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代代于皇宫之中繁衍,一直到清朝,直到清朝覆灭,它们的后代还生活在皇宫里。现在故宫里的那些“有编制”的猫猫有很多就是当时那些御猫的后代,因此后来仍然将它们留在了故宫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