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恐:什么才是真“社恐”,我们怎么开口说自己的想法

社恐

什么才是真“社恐”

我们怎么开口说出自己的想法

不擅长说话

不敢于社交

      常常把嘴里即将蹦出的措辞吞进肚子里,像牛羊一样咀嚼好多遍才慢慢说出,后续又害怕别人误会,又担心说错话,为此产生了巨大的焦虑,长期以往渐渐成了别人口中的社恐

社恐?社恐!

      社恐,即“社交恐惧症”,这类群体通常有个显著的特征,他们在与他人社交时,会过分地在意自己的言辞,会紧张焦虑,从而判断自己恐惧社交,在日后自然地抵触对外社交行为,认为社交生活就像洪水猛兽,逐渐形成社交障碍。

      但在现在的时代精神疾病娱乐化的现象层出不穷,这个词被广泛地应用在很多场合,当代很多年轻人爱给自己贴上“社恐”的标签,甚至有些人为了避免社交带来的麻烦,主动将自己变成一个“社恐”

社恐的表现

      但事实上我们真的理解“社恐”吗?在我看来,“社恐”原先指代的只是一种现象,而不是一种本质。

      加缪笔下曾出过一个这样的角色——莫梭他在社交中常处于第三者视角,对世界的一切报以观众的心态,他在社交中往往沉默寡言,不发表过多语言。

      笔者认为有一部分自称“社恐”的群体和莫梭的情况类似,他们并不是恐惧社交,而是害怕社交给他们带来麻烦,还有一种人,他们有非常强烈的自主空间意识,对于外来者并不那么容易接纳,因此在外人看来,这种人沉默寡言不善社交,还有一种人,他们的情况跟“社恐”的描述最为接近,他们也许有较好的学识,学过一定的社会知识,但是他们恐惧表达自己的想法,且害怕去听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这种人有一种过分敏感的心,就像太宰治描写的那般,他们“碰到棉花也会受伤”。

中国式社恐

      在中国的社恐特征是特有的,中国人讲究热热闹闹,以往邻里之间相互认识有照应彼此,但现在常会听到有人谈“我和邻居住一层楼10年了,说过的话不超过10句”,这种现象和以往相差甚远,甚至有小伙伴表示自己,出门遇见邻居也倒垃圾,还会特地在门口等待邻居下去了,自己才悄悄地提着垃圾袋下楼。

      想要做出改变,首先要寻找出现“社恐”现象的原因,是因为缺乏自我表达的欲望还是因为缺乏表达的能力,还是源于对周边的人缺乏交流的兴趣,热衷于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笔者认为,这并不是一种错误,而是一种长期处于舒适区形成的习惯。可以先跨出第一步,在日常生活中找到一个自己喜欢的爱好,可以是任何事情,再以这个爱好作为媒介,去认识其他在这个爱好圈子的小伙伴,一起分享经验,这时候我们便会发现,一个能够和别人交流的世界是多么不一样的。当我们适应了这一步,逐渐可以尝试向外延伸,反复磨合这种社交的感觉,终究会找到属于自己的交流宝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