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版的麻将和今天到底有什么不同

🀄️

      你知道吗,早在汉代老祖宗就打起了麻将,只不过那时候的麻将还不叫“麻将”,叫“叶子戏”,据说是因为此牌的牌面只有树叶大小因此而得名。很多人都认为“叶子戏”是现在的扑克、字牌、麻将的鼻祖。

🀄️

叶子戏和马吊

马吊是麻将的前身,而马吊又脱胎于叶子戏,叶子戏和麻将说起来算是个爷孙关系吧。叶子戏更类似于今天的纸牌,讲究的是以小击大的对战玩法。唐朝时候叶子戏就很是风靡了,王公贵族、文人雅客都爱打这叶子戏,相比于冰嬉、蹴鞠和击鞠这类非常考验体力和技术的活动,叶子戏就文雅多了,更受文人雅士的喜爱。毕竟很多文人向来是不喜欢蹴鞠这类颇耗体力又会汗流浃背的运动的,古板一点的人家家中女眷难以外出,除却宴会集聚的时候难以出门。大家搽脂抹粉,打扮得漂漂亮亮的,穿着好看的衣裳,梳着繁复的头式,带着珠钗环佩不可能甩着一头珠钗去踢蹴鞠打马球吧,人多了汗味交杂多难为情。

叶子戏就文静多了,体力不支的太太小姐们也可以玩。聚会的时候打叶子戏打发时间,你来我往之间还能拉下家常,促进感情,堪称是人际交往、人情往来的利器。好久不见的闺中好友、不太熟的远房亲戚,坐下来打几次叶子牌那感情就上来了。国人含蓄的情感就寄寓在了这一把叶子牌里面了。  

唐朝时候的叶子戏的规则和玩法已经失传了,我们今天难以知晓唐朝人是如何玩叶子戏的,但是明朝的玩法却有历史记载可考究。明朝的叶子戏一共有38张牌,分别为一到九钱,一百到九百,一万到九万,二十万至九十万,百万、千万、万万这样的数列。后来发展到了明末清初时期,叶子戏的牌数从38张增加到了40张牌,将这些数字上归类成四项,十、万、索、钱。和麻将的花色对应起来就是万对应万,索对应着条、钱对应着饼。  

到了清代时候,这时候的叶子牌就发展为了“马吊”,和当初的叶子戏的玩法有了出入。从前的叶子戏的玩法的以大制小,这个时候的马吊则与今天的麻将打法类似,从对战变成了凑牌,有了“碰”“杠“和”的打法,和今天基本类似。《红楼梦》里打的就是这“马吊”。

这种玩法深受很多文人所喜爱,不管是技术好的,还是技术菜的,都喜欢玩两把,甚至打马吊可以打得忘却时间忘记读书。有没有今天麻将馆里的老太太的那股劲儿?当时马吊的材质就有很多种类了,有竹制的有木制的,有钱的还有象牙或者象骨做的牌,金玉材质的牌也不是没有的。

后来到了民国时期,马吊发展成了雀牌、麻将,无数人对此乐此不疲,但和今天的麻将规则已经基本类似,打法也差不多,只是花色和今天的麻将存在着不少区别。

🀄️

关于麻将的趣事

麻将在民国时候非常流行,还开办有麻将厂出口赚钱,当时大街小巷那些赌馆里打的就是麻将。

胡适曾经写过文章抨击麻将之害,说麻将浪费了多少国人的光阴和时间。但他的日记里却经常出现他打麻将的记录,次数和频率还不少,妥妥的口嫌体正直。只是他的技术委实说不上好,一输就说“麻将里头有鬼”,也是有趣得很。

而且胡适的夫人也很喜欢打麻将,赢钱了就做家用,但打麻将总有麻将搭子不凑手没空的时候,这时候胡适就发挥出作用了,三缺一你来不来?怎么能不来呢,作为这个家的男主人在这种时候发挥出了他的作用。

民国时期很多文人都很喜欢打麻将,为了打麻将,国民作家张恨水还练就了一手写稿一手打麻将的功夫,就是因为张恨水经常为了打麻将耽搁延误交稿的时间,惹得编辑们去他经常打麻将的地方催他交稿。这位也是个拖稿的老祖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