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8p-0PTIbSmKPWeuFu4Naeg
古人的花灯到底有多漂亮,你肯定不敢相信这么好看的花灯出自传统手艺人之手,古人闹元宵时东方夜放花千树的霓灯华彩一代都不输现代。其中花灯又分民间的和宫廷的。宫廷的花灯主要是由皇宫里内务府的工匠打造,极其精致华美,皇家么,呈上来的都是最好的宫灯。民间的花灯没有皇室和达官贵人的精巧,但胜在有新意,也物美价廉,主要享受的就是节日的氛围。
最开始宫灯其实起源于东汉光武帝刘秀,当时他统一了天下,心里很是高兴,为了庆祝自己的伟大功业,于是大摆筵席,张灯结彩,于是宫灯由此而生。而花灯则可追溯到我国古代的西汉时期,是由一种叫“夜明灯”的照明器物演变而来的。后来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因此更加追求精神上的享受,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加入了绢、丝、竹条等进行创作,发展出了各式各样的花灯,较为常见的就是莲花灯和动物灯等样式。
花灯在节日庆典上较为常见,和平时挂在庭院里和屋檐下照明用的灯笼不同,节日的花灯更为精美样式也更为活泛,不止拘泥于传统的四角或者八角的灯笼。在元宵节上灯笼可以玩得有多花样百出?
元宵节是要扎灯棚的,通常由松柏等树木的树枝搭建而成。因为松柏在中国古代具有极好的寓意,同时松柏也是古代难寻的冬天严寒仍然青葱的树木了。总不能用光秃秃地掉完了树叶的阔叶落叶植物去搭建吧,那也委实太过难看。
由于搭建灯棚耗资不菲,单说搭建灯棚所需的人工费也不是一般人家能够出得起,还得悬挂成百上千的花灯,因此通常灯棚都是由大户人家或者官府负责出资搭建,以供民众共享节日欢乐。就像富庶之家总要做些善事回馈乡邻,类似于冬日施粥和修桥铺路,花灯也是大富人家表达善意的一个方式。
如果是在首都,在皇帝没有口谕或者诏书指定或者出资的情况下,通常由某个德高望重、根基深厚的勋贵出头主持,剩下的就是挑选其他家资不菲的达官显贵从旁协助,办得好了,没有大意外发生,那在皇帝面前可是能大大露一回脸,能让皇帝记住你的同时还能得到宫里面的赏赐,在上层权贵之间也能大出风头,总之是件一箭多雕的好事儿。
从唐朝起就有了正式的灯节,最开始就元宵节只有一天,后来在宋代元宵节发展到了五天,后来到了明太祖朱元璋时期更是长达十天。荷花灯、芙蓉灯这样的形状的已经不出奇了,竟然有动物灯和人物灯。你以为动物灯只有影视剧中那种蹩脚普通的纸做的兔子灯吗?那就太低估老祖宗的审美和钻研精神了。有骆驼灯、青狮灯、猿猴灯、白象灯、螃蟹灯、鲇鱼灯,蔚为壮观,甚至还有蛤蟆灯。
蛤蟆灯又叫蟾蜍灯,寓意蟾宫折桂,家有科举入仕读书人的就喜欢这种寓意好的花灯。人物灯那就更是种类繁多,弯腰作揖的“秀才灯”,光头秃顶的“和尚灯”,温柔和顺的“媳妇灯”……简直数不胜数。就光拿那个螃蟹灯来说吧,你以为是纸画的花样子?不不不,这螃蟹灯七手八脚俱全,那是扎了骨架的花灯,一双大钳子和其余诸多脚都能活动,提着花灯随意晃动而不担心烧毁。单以这个螃蟹灯来说,现在想买到一个同样手艺的花灯至少花费上千。
元宵灯会那是人声鼎沸,摩肩接踵,好不热闹。由于元宵灯会有祭天表意祈福的寓意还侧面凸显政治稳定、国泰民安,因此许多皇帝都很重视元宵灯会。唐朝的唐睿宗、唐玄宗父子就很喜欢看灯会,会登到安福门上观看,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因此从达官显贵到黎民百姓都很喜欢花灯,宫里舞姬更是又唱又跳欢庆佳节,宴饮聚会通宵达旦。
大家很熟悉的猜灯谜活动也有。灯笼下悬挂字谜,按照一定的规则答到一定数量的字谜就可领取小礼品,如果是摊主为了凑趣自己做的灯笼有一些答出字谜是能够将其免费带走的。但如果你有喜欢的灯笼,且打眼看上去就精致华美,那一般得交钱答题,答出来了花灯可降价或者直接带走,答不出题那只能抱憾而归了。如果你就不想答题花钱买,那价格通常都比较高。每次灯会每个地方都有一盏灯,精致华美、技巧高超堪为“灯王”。
达官显贵也会自己请老师傅做花灯,每到这个时候花灯师傅就极为紧俏炙手可热,得提前一到两个月预约,以防好师傅都被别人家请走了。其材质或为金玉或为掐丝点翠,甚至有冰雕刻冰灯。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因此权贵府里所出的花灯也会进行一番比较,“灯王”就可送入宫中获得陛下赏赐。
元宵节又叫上元节,这个传统习俗一直流传到了今天。但很多地方的灯笼都很普通,与古时候元宵灯会的花灯之精巧绝伦相比,现代的花灯大多还是过于普通,别致的花灯会做的手艺人比较少也很珍贵,少见佳品。果然,玩儿花灯还得看我们老祖宗。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