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里的六元及第真有那么容易吗

📚

科举考试的进步意义

 

 

      别的不说,科举考试确实是中国历史上选拔人才的一大进步。要知道,在隋朝隋炀帝杨广开辟科举考试以前,要想当官那真的是王侯将相有种乎“,想要入朝为官做宰,那是要看出身门第的。换句话说,拼祖宗,祖宗够奋进你才能当官。祖宗当官你当官,祖宗挖土你挖土。因为在科举考试开辟之前,想当官光有能力还不够,家世门第才是敲门砖,甚至能够决定你的官途的上限。

📚

      就算是九品中正制的录用名额也被豪门贵族牢牢掌握着名额,”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说的就是魏晋时期的选官制度。看似品德为先的选拔人才的制度,实际上能做官的都是非富即贵的人,哪怕没有德行也能凭借出身入朝做官。可是要是出身下等人家,品德再好也没有做官的机会。

      然而时间久了,这样的选拔制度也出了问题。朝廷内外被世家贵族牢牢掌握着,那真是流水的皇帝铁打的世家。皇帝的金口玉言也得世家支持才能得以顺利实施,世家要是反对,甚至看你这个皇帝不爽,那早晚也给你撬下皇位来。特别是世家之间通过联姻形成了密密麻麻的人脉网,世家女向来不外嫁,都是嫁到门当户对的姻亲之家,都是一根绳上的蚂蚱,共同进退。

      这样一来皇帝不满意了。皇帝那叫什么,天子!上天的嫡长子,哪能被一群世家贵族所挟持呢,那还要不要面子的了?正巧儿,皇帝就是天底下最好面子的人。因此一琢磨,选来选去都是你们世家贵族的自己人,那就跳过你们外面多的是有人愿意为天子服务。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因此主意打到了布衣寒门身上,通过选擢寒门士子扶持他们来跟世家打擂台,皇帝从争斗中跳了出来,只需平衡二者的关系即可。

      如此一来,科举制度应运而生。从前寒门没有接触到书籍教育的机会,也没有入朝做官实现人生抱负的机遇。自从科举制度以来,尽管世家依然掌握了好的师资资源,也有了普通寒门士子的一线生机。

📚

     

 

      别今天的高考制度也是由科举制度演变而来的,纵然有人哀呼“寒门再难出贵子”,可这也是普通学子的一条奋进的道路,一条千年以来普通人家前赴后继的拼搏之路。在距今两千多年的秦朝的陈胜吴广就敢说“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
六元及第不靠谱

 

 

      科举文里,但凡男主参加科举那是十篇文里至少八个都是六元及第,剩下两个也是三元。真的很不靠谱,金手指未免开得过于大了,这也正是科举文的一个缺漏。要知道,一千多年六元及第的天才只出了黄观、钱棨这两个,三元及第的也不多啊,也才堪堪十五人。

📚

     

 

      其中,三元及第还区分小三元和大三元。“小三元”就是连续在了县试、府试、院试中取得第一名,“大三元”就是连续取得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要知道,古代科举比现在高考更要艰难几分,上层的资源和好的师资被有钱有势的高门贵族掌握着,寒门学子的求学之路可以参考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天气严寒,砚台里的墨水都结冰冻住了,手指都无法屈伸了也不敢有丝毫的懈怠。

📚

 

 

      考上童生和秀才还是天赋能帮得上忙的,那想举人和进士除了天赋还需要好的老师。但在古代师生关系堪比亲子,甚至犯错也容易牵连老师,想找一个对你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老师可不容易找。

📚

那为什么非得找个老师呢,自己考不行吗?也不是说非得拜师,但不拜师的话光靠自己琢磨十有八九考不中。君不见多少人考到白发苍苍,范进一朝中举疯癫成魔。因为科举是要考民生实事的,在那个路遥车慢的年代行万里路很是艰难,时有匪盗猖獗,人身安全都快成问题了,一招不慎就不能囫囵个地回家了。

因此那些民生实事朝廷动向,没有老师教导告知你如何知晓?再如何天才也不能无法越过万水千山知晓朝廷动向和民生实事。因此,没有作者大开的金手指,哪是随便一个穿越者就能科举入仕的呦,谁生来就带主角光环吗?小说,看看就好。对了,当官也是看颜值的,长得丑的很难能当官,不帅至少也得容貌周正,值得人家夸一句有气质。

📚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