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玩,我们总得买点什么吧?论社会迪士尼化对我们产生了什么影响?

我们总得消费点什么吧? 论社会迪士尼化对我们产生了什么影响?

      迪士尼于1923年由华特·迪士尼创立,时至今日,它在世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依旧不减。

      而近年来,一位名叫艾伦‧布莱曼(Alan Bryman)的社会学家在他的著作在《The Disneyization of Society》里指出,现在我们身处的社会正在日渐迪士尼化(Disneyization)

什么是社会迪士尼化?社会迪士尼化的几大特征
  • 主题化(theming)

  • 混合消费(hybrid consumption)

  • 商品化(merchandising)

  • 表演性劳动(performative labor)

四个特征的含义
3

主题化

      迪士尼公司以故事为载体,以文化来包装,以消费为核心,为消费者提供特定的氛围和体验,让消费者浸入在主题的世界里,在构建的主题世界中消费。现如今,这种模式更加频繁的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

混合消费

      我们经常能看到迪士尼不准许游客带食物进场的新闻,这点可以反映出他们的混合消费模式。消费者要在他们构建的体系内进行购物、参观、吃饭甚至是看电影等,如果允许顾客带过多功能性的物件入场,会一定程度上影响混合消费的成型。

商品化

      多年以来,迪士尼凭借出色的技术和丰富地多维运营创造出很多颇具有影响力和深受喜爱的IP,我们能看到,迪士尼善于借助这些IP来打造消费产品,像著名米奇老鼠形象的毛绒玩偶,该IP形象的儿童书包,园内也提供游客和IP形象合影等特殊服务,这种商品化的迹象可谓是随处可见。

表演性劳动

      “表演性劳动”突出表现在迪士尼的员工上。迪士尼的员工被要求穿戴上人偶服或是化妆打扮成角色的模样进行表演,艾伦·布莱曼认为这是一种机械化的工作,就像工厂里的员工,每日都在不停地扭动螺丝,千篇一律且毫无新意。但即使如此,他们也被要求投入热情且保持饱满的精神面貌,以此展现在顾客面前,这对于员工来说也是一种极其巨大的精神消耗

反思

      笔者认为,社会迪士尼化也是消费主义的一种侧面体现,现在的消费更似一场心理战。当我们沉浸在主题乐园的世界里,身处于商家为顾客制定的消费点,我们处处被消费包围,不自觉地产生消费的欲望。

      被各种消费的符号包围着的我们,如何才能寻找到商品背后的真正意义,进而,我们也应该思考这种消费观念对我们的影响。

      员工们的表演性劳动也值得我们去反思,很多员工因为迪士尼这种高强度的表演工作患上了不可逆转的精神疾病,日复一日地进行千篇一律的工作且要求有高热情的饱满情绪的输出,后续带来的影响,何尝不是一种精神工伤

END